第一百五十四章 入官仓调查(1 / 6)

海运仓仓区入口。

张鹤龄所带的人马和守卫此处的御林上直军,双方百多人小小的对峙了一下。

张鹤龄心底也无奈,如今的大明朝便是这般,皇帝的谕旨,有时候真的不太好使。

倒不是说陛下的威严已降到官员臣子们无视的程度,盖因为,谕旨这东西,本就是皇权的一种表现。

可说到皇权,那不得不提到臣权,皇权和臣权,自古以来便是君与臣之间的永恒话题。

两者之间难免便要有很多可能冲突的东西存在,面上无法反抗,但也不是不能从中通过制度做一些事来。

正式的圣旨严格的区分成了各种制式,召、制、敕等等不一而足。根据用途和用意不同,分别在不同的时候出现。

可只要是正式发布的圣旨,便少不得有着程序和制度。

如今大明朝皇帝所行圣旨的正常流程,皇帝的旨意下达,经过司礼监,经过内阁,经过六道给事中的核验,所有人都觉得合理了,再签署备案,用上宝玺,方能正式执行。若不然,被驳回也不足为奇。

至于何为合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说其间全为公心,无人会如此天真的认为。

未曾经过此程序的圣旨,便是满朝上下皆不认可的旨意。皇帝直接下的旨意,接不接,遵不遵,全看官员个人。

而不接,是为有风骨,接了反而被满朝上下的官员唾弃,久而久之,境况如何,可想而知了。

就譬如张鹤龄,他为何屡屡受满朝文武不待见,外戚为官是一部分,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陛下直接谕旨封赏的官儿。

对于他这样的官,有一个独特的称呼——传奉官,他更是被委了实差的传奉官,甫一开始,便被打上了幸臣的标签了。

其实,此等行于纸面的旨意倒也还好,大明建国太祖称帝之后,做了加强皇权的改革,取消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等等,可谓揽大权于一身。

君主强势之时,可谓口含天宪,即便君主“仁厚”时,他们不愿意承认非正常旨意,但若是有官员接了,众臣也无法从明面上指谪。wap.bΙQμGètν.net

而另外的谕旨方式,譬如手谕,譬如口谕,便不好说了。

张鹤龄在乾清宫接下了陛下交办的查案差事,便相当于是陛下的口谕。

且当时在场的皆是朝中文武重臣,有他们见证,甚至李东阳还代表内阁做了承认,其实已是极具合理效应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