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3章 二次伤害(1 / 3)

官途无疆 孤照 1149 字 10个月前

如果眼光能杀死人,孔维周把李有才已经杀死一百遍了。

孔维周刚刚承认自己对老祖先大不敬了,谁知道李有才话锋一转,说那个年代的“狗”和“犬”并非贬义,并且还振振有词,衬得他孔维周的水平很低。

孔维周把目光转向县委宣传部长纪江,这次并不是杀人,而是求救,希望纪江赶快上来,赶快做个总结,让李有才讲他的地质去。

纪江不上来,孔维周就下不去。也只有纪江,能够给他一个台阶。

哪知道,纪江并没有看他。

“孔教授,”李有才此时站起身,并没有打算放过孔维周:“我还有一个问题要请教。”

孔维周一翻白眼,没好气地说:“你讲。”

李有才道:“请问孔教授,孔子姓什么?”

孔维周又翻了一个白眼,这个问题,岂不是很白痴?

孔维周精神一振,答道:“孔子,当然姓孔了,这还有什么问题?”

李有才道:“孔教授,依您的判断,孔子姓孔,那么老子就姓老?”

一句话把孔维周给整不会了!

是啊,老子不姓老,姓李,名耳,字聃!李有才是不是埋了一个大坑?

“孔子不姓孔,姓子!”

孔子不姓孔,姓子?!太新鲜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

李有才进行了一番解释。

在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标志着一个人的血统,它是从祖先那一直流传下来的,不会改变。《说文解字》里对“姓”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姓是“女”字旁,因为“姓”是源自于母系社会。人类最早进入的是母系社会,所以姓代表母系;中国早期的姓,绝大部分都带女字旁,比如姜、嬴、姬、姚、姒等。

“氏”也是家族的证明,一般反映的是职业、地名、官名等等,所以氏会经常变化。比如姜太公,姓姜,名尚,由于他祖先被封在了吕地,所以很多人也把姜太公称为吕尚。

所以古代经常问你家里哪里的,就问“何方人氏”。

秦之后,姓氏趋于合一,有的家族就只以姓为姓氏,而有的家族以氏为姓氏。

而孔子的后人,显然是选择父氏一方的作为姓氏。

在周王朝的时候,周天子将自己的兄弟分封至各地,周王朝姓“姬”,那么周天子的其他兄弟,分封出去以后,就以封地的名字为“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就开始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