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投笔从戎(1 / 3)

孙诚也想到宁国当兵的大都是文盲,只有勋贵军官才有文化,平民一般只能靠勇气拼杀,凭军功当上军官。

但中层军官就到头了,很少再往上了,因为他们大多不识字。你都不识字,军令传过来,你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那还打什么仗?

所以高层军官大多是勋贵子弟,孙诚认为这样对军队发展不利,还是需要平衡。

平民军官没有文化,那就教他们。再在文人中招兵,提倡投笔从戎的精神。这样,军官队伍才能平衡。

当年,gcd的军官队伍不就是这么组建的吗?那些军校出来的就是勋贵子弟,那些后来加入的文人就是投笔从戎的,那些在战场中厮杀出来的军官不就是平民军官吗?

想到此处,孙诚更是认定自己的练军方法是正确的,自己的那个时代,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供参考的是比比皆是。

翌日,属下的三名校尉就去各地招兵。而孙诚自己,则准备在太学大开文会。

以提携后进之各,只要是二十五以下的太学生皆可参加,不管你有没有名气?

顿时太学生大哗,以前像孙诚这种文学泰斗开文会,那参与的人自然也是与他同等次的人,那年龄也不用说了,不说七老八十,那最少也是四十多了。x33

就是有年轻人参与,那也是是有才子之名的人,像这些太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资格。

这次,孙诚大开文会,在年龄方面有了标准,这让那些太学生有了机会,能一睹兴盛侯的风采。

这次文会,孙诚强借了太学的场地,太学那些大儒也是无可奈何。

谁叫他们当年在孙诚与崔元文采比试中判定崔元胜了呢?结果后来的情形一目了然,他们错了。

崔元虽然当上了都察院佥都御史,这在年轻人当中也算是年轻有为了。

但与孙诚一比,那就差的远了,孙诚已经因功升为候爵了,而且不是凭父亲的势力,而是凭他自己。

这样一比较,当年太学几位大儒的评论是多么的不靠谱,致使太学在文人中的地位也降低了很多。

孙诚要借太学的地方开文会,大儒们也不敢不应允。

太学广场中,孙诚坐于正中,周围几百太学生围坐一旁。

孙诚站起来,双手一拱,“各位兄台,今时乃是大争之时,魏国咄咄逼人,使臣竟然要我国将议和费翻一倍。

议和费虽是先王制定的,但那是因为两国之间频繁征伐,致使耕地荒芜,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