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科学发展改变国策(1 / 3)

众臣听到王波的谏言,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赞同这种办法,这一批是传统的大臣。

反正草原那地方只能放牧,要是按照信国公的计划,是有可能灭了匈奴。

但灭了匈奴又如何呢?宁朝又不能长期占有这块地方,到最后还不是劳民伤财退回来。

然后草原上又会兴起别的部族,继续继承匈奴的名号,这在史上可是出现几次了。所以还是拉一波,打一波的传统政策好。

这样既花不了多少钱,又能让草原势力在自己的控制下。

其实所有的制度都是在科技发展下制定的,比如说铁器,马镫,夏族发明的铁器,就把草原游牧民族打了个遍,有一夏当五胡之说。

军队强,所以就用强势镇压,外族若敢不从,大军一到,玉石俱焚。

但马镫传入草原后,那草原就雄起了,有了马镫,他们人马一体,呼啸如风。

除非农耕的民族也装备大量马匹,不然就是有铁器也得甘拜下风。

所以到了最后,夏族骑兵多,就可以纵横草原,把匈奴压着打。

但一旦国力衰弱,骑兵不多,那就只得躲在城中,被匈奴压着打。

但不管怎样,农耕民族占领不了草原,这个事实却是天下公认的。

王波的办法也是科技没到位的情况下,对付草原的最佳方法。

有的却不赞同,这是一批新势力的大臣,他们在科学的进步下,对世界有了另一种看法。

常生出来道:“皇上,王阁老的话,我不敢苟同。王阁老的政策是夏族一贯的传统政策,别说我们,就连匈奴都知道了。

头曼与冒顿会那么傻,任由我们控制他们内耗吗?他们要是故做不和,其实是骗取我们的物资,以渡过这个灾荒之年怎么办?”

王波道:“要是按信国公的政策,灭了匈奴。那还不是像以前一样,我们劳师远征后不能长期驻兵。

只能退回山海关、玉门关一线,将耗费巨量钱财打下来的地又还给匈奴,那除了赢得一个虚名之外,伤亡大量士兵,还能获得什么?”

首辅卫轩道:“其实这两种办法都只能暂时抑制草原。毕竟我们不能将草原纳入我们的统治,不能长期驻兵,就不能彻底的控制草原。”

众臣纷纷议论起来。常生又道:“为什么不能在草原驻兵,为什么不能吞并草原?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利益。

以前在草原上驻兵,不但得不到什么好处?而且还要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