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以制掘根 群情激涌(1 / 6)

糜汉 酱油拌历史 2038 字 12个月前

到底是什么样的三长制,引起高台上众官员的群情激涌及义愤填膺呢?

能被邓艾专门拿一份文书表述,说明关于三长制的介绍并不简单。

而就在那详细的介绍之下,高台上尽皆饱读诗书的官员,很快就明白了三长制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讲,邓艾所提出的三长制乃是一种对汉代地方基层行政组织的改造。

原本大汉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是以乡里为核心的。

对于这一点《汉书》中就有详细记载: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从这个记载可知,在汉代县下面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便是乡。

由于古代的经济并不如后世发展,所以这样较为简单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是符合当世的国情的。

否则大汉也不会那么强大。

只是任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产生很大的弊端。

这个制度最大的弊端在于“三老”二字。

汉高帝刘邦当年曾下过一道政令: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

在刘邦的这道诏令之下,地方豪强的前身“三老”,开始在大汉的地方**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汉代对选拔“三老”的要求除去年纪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能率众者”。

在中国这个宗族社会来说,想做到这点,单单靠个人的德行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要为乡族势力所认可。

而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满足这样要求的“三老”大部分的人都是六国遗留下的贵族。

这一点从汉代的各种记载也可左证,“三老”不仅在当地很有影响力,还经常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甚至能直接上书给天子。

有这样见识、能力的“三老”,绝不可能是普通的老百姓。

在古代,知识是最昂贵的一种资源。

当然刘邦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

但是他就是看出这一点,才会毅然决然地继续推崇“三老”制度。

因为那时候刚刚建立的大汉是残破的,是动乱的,他需要给这些地方上的“三老”相当大的**特权,来换取他们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