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再见小赵(3 / 4)

(ruan)和(ruo),即位至今倒也没太动过杀伐。

加之他和自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赵佶对自己的母亲朱氏也还算不错,时常前去请安。

因此在自己明显退让的前提下,赵佶顶多就是削减一些例钱,传些阴阳怪气的流言,应该不会对自己下狠手......

吧?

想到这儿。

小赵不由微微叹了口气,将这些心思暂且抛后,对徐云问道:

“王公子,不知望远镜的制取进度如何了?”

徐云沉吟片刻,答道:

“回殿下,筒身目前已经制作完成五分之一了,镜面则要慢点,总共大概还要二十多天才能完成。”

此前提及过。

徐云设计的望远镜直径接近一米,长度在十米左右。

说来也巧。

徐云上辈子在写小说的时候,曾经也写过类似规格的望远镜,当时还有读者提出过“你知不知道这对基座的精度要求啊”云云。

但实际上呢。

天文望远镜对基座的要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哪怕是在后世,普通天望远镜基座的核心也只是道布森底座加中垂而已,主要是用它来跟踪天体发生场旋。

后世很多天文爱好者搞的车载望远镜没条件配道0.5v以上的布森底座,靠垫高底座一侧的办法就能勉强起到这种效果。

又比如在18世纪。

赫谢尔制作的那台绘制了银河系结构图的天文望远镜,压根就是架在一台木车上搞定的,有些类似大型的投石器。

那架望远镜的规格是直径1.22米,长度12.4米,比徐云这架还要大一些呢。

现代的生产力水平高, 各方面的要求自然就会追求精细化。

但古代的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有限, 拿现代目光去要求古代是没太过必要的。

就像参加高中800米跑步一样, 本身平台水平不高, 有必要去穿十五万的运动鞋吗?

以宋代或者说11世纪全球的科学认知水平来说。

太过高深的知识反而会害了他们,这属于时代的局限性问题。

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