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被惊动的科院高层(4 / 9)

吗?”

“如果这种口子我都开了,咱们华夏的科研就真的没救了。”

高洪文默然。

自从当年周善院士被杀鸡儆猴后,国内对科研经费的追缴周期一下宽松了许多。

虽然与之对应的是单项经费减少,200万以上的项目并不常见。

但总体的界限还是被放宽了的。

加之这年头申请本子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不少人便把目光放到了科院的自有项目上。

因为与国家的那些基金项目不同,科院对自有项目的决定权是非常高且灵活的。

自有两个字,说明一切。

一般科院项目能批下来,基本上都是面上项目起步,也就是经费百万以上。

所以下属机构的申请书就别说了,像花木兰那种社科院的跨领域协调申请都层出不穷。

说实话。

侯星远不是那种不通情理的人,有些情况他确实可以理解。

比如说一个项目计划的经费是300万,项目负责人往往会多报50万——这笔钱其实有很大概率不会被挪用,而是出于仓鼠心理准备的一个备用小金库,以备不时之需。

或者就是有些有实力的大老喜欢物质享受,出去开会要住五星酒店,吃饭挂房账等等——酒店里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一瓶可乐都能给你卖15块钱。

所以他们在申报经费的时候,通常会多报一些。

虽然侯星远有些反感这种做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

所以如果项目确实有研究价值并且申请人能力很强,侯星远一般都会选择默认——仅限于额外申请数额不高的情况。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不是想申报一个备用小金库,而是想直接挪一座金山过去了。

一个300万的项目,他们敢给你发600万甚至800万的项目书。

这你让侯星远怎么同意的了呢?

当然了。

这不能说华夏的科研圈有多肮脏,说到底还是人口基数的问题——人多,项目标书自然也就多了。

如果你把这些奇葩申请书和总的项目书做一个比例计算,百分比上的数值并不会多高。

例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