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肯定的答复(1 / 7)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075 字 2023-02-13

相比起因为鱼饵事件而对王安石有偏见的赵祯,陆垚和晏殊,一个是有着穿越者的优势,而另一个则是做了充分的调查,他们对于王安石的能力可是十分了解的。

王安石在为官之路上总是扎根基层,付出了实践。在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曾经担任过扬州签判知县、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他任参知政事,后来担任丞相,主持了变法。他用一己之力推翻了巨变,和他的性格、为官经验、辛苦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在仕途之路上总是扎根基层,付出了很多努力,并且一心为民,积极肯干。正是因为他在基层探索了大半生,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才能够积极推动变法。

王安石能够推动变法的另外一大原因就是他能够感同身受百姓的疾苦。王安石在地方做官的时候,见了很多百姓的苦难,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百姓民间疾苦,在他的诗中,即使在丰收的年份,百姓也很少有人能吃得上饱饭。正因为如此,他亲身感受到了百姓的艰难处境,所以他想积极地通过变法改变现在的现状,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

有一句话叫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特别能够概括王安石的思想,意思是对自然界的灾害不必畏惧,对前人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应该盲目遵从,对流言蜚语无需顾及。这三句话也体现出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正是有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的压力,他才能够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

商鞅变法,事成车裂而死;王莽改制,招致国破家亡;张居正厉行新政,死后被抄家问责;光绪帝戊戌变法,“六君子”惨遭屠戮,当事人流亡海外。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改革大业中,尝试者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不仅自身性命不保,还要落得个奸贼窃国的骂名。这种难度,相当于在珠穆朗玛峰顶上放一块砖头。

因此,改革不仅要求有精明的宏图设计者,还要有一位英明强悍的君主来鼎力支持。在这些变法领袖中,运气比较好的当属王安石了。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还是名学者、诗人、散文家。他的文章可以和韩愈、柳宗元相抗衡,诗词在“八大家”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王安石的童年世界中,发生过这么一件奇事。有一次他和父亲去舅舅家做客。舅舅住在金溪县,位于现在的江西抚州。

去了之后,外婆无意间讲起了一件奇闻:原来,邻村有一户姓方的人家,祖上几辈都是种田的。其实说白了,整个村里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