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置换迁移计划(2 / 3)

地主或多或少都与朝中的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少权贵禁不住亲戚朋友的上门哀求,只好硬着头皮跳出来阻止皇帝的计划推行。

不过李承乾已经和朝中各部阁达成一致,权贵们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很快,朝堂上就没有了阻止皇帝的声音。

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朝中的权贵实际上早就脱离了依靠土地聚敛财富的阶段,大唐日渐发达起来的工商业让权贵们吃的满嘴流油,对于土地的兴趣真的不大。

之所以他们会出面阻止皇帝,仅仅是抹不开面子而已,能站出来给亲朋好友发声已经是极限了,他们才不会为了根本没有多少收益的土地问题恶了皇帝。

甚至他们恨不得赶紧把手里的土地置换给朝廷,获得更多的房产和商铺。

权贵们手下雇佣的会计早给他们把账给算清楚了。

大唐的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未来几年对于住房的需求会增加很快,而且新城镇的聚集效应会让房产自然升值,远比种地的收益高、风险低。

土里刨食能挣几个钱?

当个不需要操心的包租公他不香吗?

至于说朝廷官员的想法更简单。

他们对于大唐的情况了解的更多,虽说朝廷在短期内会因为置换迁移计划背负巨大的财政压力,但是换来的结果却是朝廷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权。

西北道、高原道、琼崖、南洋。安南、渤海道、辽东道、金汉道和东海郡的土地都在民部和琼崖侯府手中,没有私人土地一说。

十几年过去,这些地方发展的都很好,原因就在于朝廷和琼崖侯府对土地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想要做什么事情几乎没有阻碍。

这样的方式换来的是地方的安定和朝廷对于粮食安全的掌控力。

延伸下去,朝廷可以直接影响到这些地方的军事、民事和经济调度。

而且这些地区从一开始采取的是集中生产、集中管理的模式,皇帝的置换迁移计划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来实现集中生产和集中管理的模式而已。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可行,且效果很好,皇帝给出的计划表又很宽松,百官没有理由阻止皇帝的计划。

唯一的问题就是朝廷又要勒紧裤腰带了。

但是和未来可能得到的好处相比,忍一段时间也不是不能接受。

民部从各处扣出了一百五万枚银币和十万枚金币,李承乾从内帑拿出来两百万枚银币,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