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字卷 第一百零二节 跳出窠臼,再寻天地(3 / 4)

数风流人物 瑞根 1503 字 11个月前

基本上不会超过百人。

百人之众到一个动辄七八万人**军镇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拉起或者培养一帮属于自己体系如臂指使的人马来,那可不是一件简单事儿,没三五年根本想都别想。

除非你本身就具备很高的威望,还得有足够的权力,带来足够的利益,才能让那些手底下本身就有一帮人的兵头将尾来投,这样才能迅速壮大起来,比如冯唐到榆林后来又出任三边总督。

冯唐到榆林镇时是因为他在大同担任总兵时就积累了足够的威望,而且冯家三兄弟口碑都很好,所以才能让榆林镇迅速接受他。

即便是这样,冯唐也没敢说就能在榆林镇内说一不二,一直到宁夏平叛冯唐协助柴恪和杨鹤二人主导战事,利用宁夏平叛带来的战功,为跟随他打仗的诸将们争取到了足够的利益,才算是完成了这一步。

在这其中冯紫英也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为老爹出了不少力。

要知道像柴恪和杨鹤这些文人天生就对冯唐这等武将有着不信任感,若非冯紫英从中斡旋,这宁夏平叛战事也不可能如此顺畅,冯唐也不可能从朝廷那里为武夫们争得如此多的利益。

像贺世贤接任榆林镇总兵,尤世禄出任蓟镇总兵,像曹文诏、贺人龙这些人也都到辽东得到了足够的前程,这才让这帮武夫对冯唐心服口服,否则这天下哪里有让人纳头就拜的好事?

见段喜荣脸色变幻不定,段喜泰和段喜生都不做声。

这种事情还是要当事人自己拿主意,尤其是要离开大同去人生地不熟的荆襄镇。

荆襄镇还是一个新建军镇,湖广那边的气候也和北地大不一样,能不能适应,这些都是问题。

可一旦去了,在那边儿没混出个名堂来,再要想回来,那就难了,而且回来了也未必再有你的位置了。

冯紫英也不好再深说,毕竟这只是一个建议,段喜荣看起来不差,但是能不能适应南边的风格,谁也保不准。

他只能给这样一个建议,是机会还是灾难,那可都不好说,得靠他自己去搏。

原本都是兴冲冲地来叙旧拉近感情,这一下子给了这么一个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建议,就把气氛给弄得凝重起来,以至于段氏兄弟后续的话题都没有多大兴致了。

什么话题还能比得过自家一辈子前途?

三兄弟之所以提前来也是考虑到冯紫英一到大同城的话,大同总兵、大同知府这些重要官员肯定都要设宴款待冯紫英,而冯紫英又不可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