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事农桑,以红薯解饿天下(2 / 4)

、有秩、啬夫、游徼。”

由此可见,三老虽然不是吏,但却是乡里等同于乡长的特殊存在。

当然了,刘协看上的可不是他的身份,而是对于他在农田管理上展现出来的能力。M.

所以,程度熟悉小麦和大豆的种子,但也的确不认识刘协拿出来的其它农作物种子,更谈不上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田间管理。

但倒是挺认同刘协的观点,认为可以一边种植,一边记录,然后从中摸索出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种植经验。

哪怕刘协还是个稚嫩童子,只要说的有道理,他也不会去小看。

刘协很欣赏这样脚踏实地的扎实作风。

所以,也绝对不吝啬于手把手的进行教导,“玉米这种作物倒是好说,和麦、菽的种植方法属于大同小异,但另外的棉花和红薯,就有很大的区别了。M.

“棉花其实不是一种可以食用的粮食作物,而是一种经济作物……

“呃,你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桑农培育出来的蚕茧,可以此纺织成布匹,或者直接代替鸭绒、羊绒、柳絮、芦花等填充物,作为御寒之物。”

汉代的时候,可没有被子、棉衣什么的。

冬天御寒的铺盖和衣服,用的都是毛皮或者羊绒、蚕丝、柳絮、稻草什么的作为填充物去抵御寒冷。

宋朝以后,棉花得以大范围的普及,才有了棉衣、棉被的说法。

所以单以保暖这一点,就足够让人有些期待了。

程度虽然想象不出来,究竟是何种神物,才能具备这样的效用,但是这并不能让他对刘协之言有所怀疑。

这是这段时间以来,刘协用无数的小知识,一点点在他心里树立起来的信任。

但是这样的信任,也让他下意识脱口而出一句反问,“此物竟有如此神奇?”

刘协淡然一笑,“眼见为实,咱们到时候,自然而然也就能看个真切了,所以,在日常田间管理上,还是要尽心啊。”

程度躬身抱拳,“定不负先生所托,草民必尽心尽力。”

刘协继续颔首而笑,“至于这个红薯,就更不一般了,它属于根茎类作物,果实是长在地里的。

“当然了,这个不重要,重点在于它较强的适应性,也就是说,相较于麦、黍之类的农作物,它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那么依赖于年景好坏的。

“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它的产量,也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这番话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