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 力挺赵小甲(2 / 4)

过,魏公公一句千千万,也是说明,每年南国的读书人,也是个庞大的数目。

“是啊,南国读书人千千万,考中之人不足千人,但是那些没考中的人,他们的出路又在何方呢?”

赵小甲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问出了一个现在南国,十分现实的问题。

对于这个尖锐的问题,在场之人,无人敢答,见没人回答自己这个问题,赵小甲只好自己回答道:“那些没有考中之人,在微臣看来,只有两条出路。

首先,如果是年轻一些的,他们可能会继续寒窗苦读,十年寒窗对他们肯定是不够的,三年不中又三年,再一个三年又是十年寒窗了,一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如果考中了还好,但是没考中,他们已经暮年老矣。

这些人,他们又能再为南国,做多少贡献呢?

第二个出路,就是他们放弃进入仕途,然后一部分,可能会选择归乡,继续务农为生,蹉跎一辈子。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觉得前途无望,意志消愁,从此浑浑噩噩的过一生。

那再问,这些人,对于南国,又有多少贡献呢?!”

赵小甲几句话,把众人直接都给问懵住了,给人的感觉,就是无用的一样。

“左相大人,你这话就有些狡辩了,按照您这么说,难道整个南国,读书人的选择,都是错的吗?”

面对赵小甲的观点,终于有人出口反驳了,毕竟赵小甲这些话,可是打死了一片人,不要忘了,在场的人,大部分可都是读书人,而且还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

“各位,劳烦本相再问一句,在场各位大人,可有多少,是从寒门走出来的?”

赵小甲问完,在场众人,再次陷入沉寂,因为现场,绝大多数,都是出自豪门,或者说,背后或多或少,都还是有些势力的。

而真正出身寒门的,并没有多少,现在这些人,甚至连承认的勇气都没有,因为在他们看来,出身寒门,自觉的就让他们身份低微了一等。

见没人承认,赵小甲只好再继续道:“各位想必也看到了,在场这么多官员,基本很少有人,是从寒门走出来的。

也就是说,贫穷人家的子弟,想要通过读书进入仕途,这条路是有多么的困难。

因为从上,这些人,就已经输了一大截。

但是这些寒门贫苦人家的孩子,难道就没有改变人生的机会吗?难道他们就活该,种一辈子地,一辈子为了几粒粮食,把自己的一生埋葬在地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