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有人想讹诈(3 / 4)

:“子明觉得退瘟丹该卖多少钱?”

“无价之宝!”

净扯淡,世上哪有什么无价之宝。刘襄撇撇嘴:“军中都快人手一块了,子明哪来的底气说是无价之宝。”

“那是主公爱护,炼制神丹护佑军士。”

好吧,刘襄没想到阎柔在肥皂的事上也是死脑筋,他这话应该是崔奕说出来的才对味。

于是,换了个说法:“吾要是送一块给丘力居,能否顶上白牺的价值?”

“此等凡马,怎与退瘟丹相比?”

刘襄有点发愣,他在军中发了上万块肥皂了,按阎柔这种说法,他麾下士卒,人均百万富翁?

不可能的,在刘襄的价值观里,忠诚也是有价格的,没有背叛只是因为给得少。

“他们不会拿出去卖钱吗?卖掉就能富贵一生。”刘襄声音有些飘忽,他甚至不知道是在问阎柔还是在问自己。

阎柔很郑重的回答:“那他的名声就臭了,他的后代,他的宗族都会因他蒙羞。

而且,他必死无疑,军中袍泽会一人一刀把他剁碎了。”

还是价值观的问题,刘襄跟汉代的人,核心理念上就不一样。

这个时代更加注重道德,看重名声,不是古人品性好,也不是儒家教化的好,儒家思想只是提出了一个标准罢了,不是最核心的需求。

最核心的,还是生存。

一切都是为了活着。

在现代一个人名声不好,并不会影响他的生存,他照样能吃饱穿暖。

可汉代不一样,这是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单独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

而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结构。

汉代社会的基础还是抱团取暖的宗族社会,名声差的人真的会死。

所以他们本能的维护自己的名声。

所以,忠孝仁义大行其道。

这是有实际的需求的,并不完全是精神文明建设。

刘襄晃晃脑袋,人性真是太复杂了。他不想做哲学家,他还是想想怎么交易肥皂的事吧。

刘襄觉得肥皂能有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时间太短的缘故,人们的震撼还没过去,等过段时间,评价自然会回落的。

还是趁机捞钱比较实在。

落袋为安,此至理名言也。

“吾取上等漆盒,装几块退瘟丹,送与丘力居,子明好好夸耀一下。

丘力居若是想买,让他开价,吾的底价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