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打仗靠的是勇气!(3 / 4)

结果就是朝廷回过神来时,大清几十年的军工库存就剩个裤衩了。

这两天工部拢共就往大营运了只够武装七千人左右的装备,内中不少都是当初贾六看不上的**货。

这是贾六第一次真正统帅大军出征,上回山东平乱那次指挥权不太明朗,兵员也不算多。

因此,对于自己的出征**秀,贾六不求最贵,也要求个最好。

起码,架势要有。

鲜衣怒马,明盔尖顶,战马奔腾,锦旗招展,刀枪林立才够排面。

所以,真心有点着急,把个工部派在行辕的联络员恩明骂得狗血淋头。

“王爷,下官亲自去看了若干库,能用的军械屈指可数,也就各都统衙门的铁器房还能勉强张罗一批。”

恩明不是不肯为王爷分忧,实是真的变不出来。

贾六揉了揉太阳穴,苦恼道:“实在不行的话,我就发个文给途经各省,让他们将库中军械都移交过来。”….恩明却是摇头:“王爷,怕是难啊。”

贾六不解:“什么意思?”

恩明说十多年前老四鬼子下过旨意,就是要求各省“不准另开耗铅火工”,其余军费开支“均照京城制造药铅火绳工料**”。

也就是说除了京师可以开工打造军械,各省地方严禁打造武器。凡有军器需要,一律奏请朝廷由兵部核实,工部拨给。

贾六傻眼:“照这么说,本王带着大军出征,连个像样的军械都没有了?”

“有倒是有一些。”

恩明不敢说没有。

告诉王爷他在内务府造办处的铁器房找到了一批火枪,有1600余杆,此外铁炮4门,药子万余斤。

“快枪?”

贾六注意到恩明使用了“快枪”这一说法,顿时大感兴趣,问是什么快枪。

恩明便叫人拿来两杆给王爷看。

贾六接过一眼就发现这枪竟然没有火绳,再看结构处,竟是他让人在天津正在研发生产的燧发枪。

不禁感到无比兴奋和稀奇,问恩明:“这枪是咱大清自个产的?”

恩明说不是,称自大清征缅战争后,不少参战的将领向朝廷上折子,说是缅人所用火枪不像大清兵所使鸟绳,于风雨之中依旧能使,且威力巨大,因此请求朝廷出重金购置仿制。

当时分管工部的军机大臣福隆安,便请朝廷拨款派员前往澳门购置了一批燧发快枪,交由内务府造办处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