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子道,大事已成(2 / 4)

部,吏部,工部,户部。

所以宰相的名号,才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管着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官。

为了给宰相分权,就又弄了一个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这就是一个府,为政事堂,这是宰相办公的地方。

枢密院,另外一个府,管军事。

这么分权还不够,就又弄了个三司,把盐铁、户部、度支三个职权部门分了出来,弄一个三司使来管辖。

盐铁与度支,这就是管钱的地方,户部,听起来是管人口的,其实还是管钱管土地赋税的。所以三司,基本就等于后世的税务部与财政部的结合体。

台谏两院也就不用说了。翰林院也不必多说,中央党校,加皇帝智囊团,加什么都可以帮着干。

还有一些其他的小一点的部门,比如大理寺,大概相当于最高法院。鸿胪寺,**。光禄寺,皇宫的后勤部。太常寺,管祭祀与礼仪,将来考不上进士的晏几道,就在这里恩荫了一个九品的小官,太常太祝……

宗正寺,这个比较重要一点,后来也叫宗人府,清宫剧里,动不动就把阿哥格格弄到宗人府去发落。这就是管理所有皇家子弟的衙门,汝南郡王府赵允让,就是知宗正寺,皇家大总管。

其他的就还有一些馆阁,什么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

里面也有许多官职,比如学士什么的,有具体负责干活的,修史修典籍之类,更多是文官的荣誉头衔,比如包拯此时就是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也有人叫包拯为包龙图,就听这龙图阁的名字,管的就是皇帝的“图”,当然,也不仅仅是“图”,还有什么宝物啊,什么宗室家谱之类的……

其实,从隋唐开始三省六部制度之后,其实一直到后世现代,**的行政制度,基本就都是这一套了,虽然有发展,从六部变成几十个部,但整个框架万变不离其宗。

西方人后来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学了去,把这一套称之为文官制度,最早是英国开始改革,后来全世界都这么回事了,不管总统首相如何选,行政的模式,也还是这一套来自隋唐的东西。

可见这套制度还是十分有效的。

……

朝堂之上,韩绛开始发力了,接着一众台谏两院的言官群起而攻之,弹劾宰相,就是台谏官员的政绩。

厐籍哪里还招架得住?裤裆里没有屎也沾满了屎。

皇帝也顺水推舟了,罢相,封厐籍为观文殿大学士,暂留京中,等待远任。连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