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你们这些宋人,当真蛮不讲理(2 / 3)

都着急,许多军将更是嗷嗷叫的急,唯一不那么着急的,反倒是狄咏,这一战,狄咏当真成竹在胸,大同肯定能攻得下来。

反倒是这一战之后,面对辽人的反扑,是狄咏比较担心的事情。其中,河北一线苗继宣那里,是担忧的重中之重。

辽人真不是好打发的,不彻底打到没办法了,这一战就停不了,怕就怕雄洲城顶不住。

却是也想回来,苗继宣本就是擅守之人,在麟州那么多年,甚至李元昊亲自带兵来打也铩羽而归,应该是可以放心一点的。

大军继续北上,十几万人,其实在这一线是排不开的,地域比较狭小,唯有攻下大同,这十几万人才能真正摆开,后续还有民夫……

历史而下,这一战,才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战争,以往宋辽鏖战二十几年,就规模而言,其实不及此番,双方主要兵力,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各自十万上下。

宋,军队一百多万,辽也是披甲百万之国。但双方真正能发动的战争规模,远比想象的要少。M.

后来的金国,战斗力最强盛的时候,其实也不过五六万精锐兵马南征北战。

孛儿只斤·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在统一了整个蒙古草原的时候,麾下兵马,也是五万之数。

往前数,霍去病马踏匈奴,也就是五万人。

五万人,仿佛是一支精锐部队的常数,少了不够,多了臃肿。

这也是狄咏没有第一时间扩军的原因所在,他麾下精锐,此时此刻,其实也是这个数。

狄咏也想过这件事,五万人,最好的军备,最好的待遇,最好的抚恤,最好的心理状态。真正厮杀的战场,刚好!

后勤补给上没有很大的压力,指挥上,也得心应手。其余人马,作为帮衬,乃至消耗品,这就是最好的配合。

党项人,自然就是消耗品。

……

李云龙已经到得应州城下,应州四门,已经紧闭。

李云龙一边吩咐安营扎寨,一边打马巡视整个城池,把地形地貌了然于胸,只待狄咏来了好汇报。

城墙之上,无数的辽人在围观,军汉还是少数,百姓更多。

倒也是奇事,宋人大军竟然到得应州城下了,还有什么比这事更稀奇的。

也听城头有人喊骂:“兀那宋人,岂敢在我大辽之地逞凶?”

李云龙驻马观瞧,那喊骂之人,显然也是汉人,李云龙心中不爽,答了一语:“老子还要杀到临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