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帝心难测,国公早走为妙(1 / 3)

看着李璋支支吾吾的,赵曙又问:“有什么话,你就直说,他狄咏去了城外军营,还能调兵谋反不成?还有人愿随他谋反不成?”

李璋几十岁的人了,连忙摆头:“陛下,万万不可这么想……”

李璋有些头疼,他这个职位,与皇帝之间,本该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默契,偏偏这种默契忽然就没有了。

狄咏是什么人,李璋心里很明白,他也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怎么可能忽然就说狄咏谋反呢?

赵曙闻言,又问:“那你与朕说狄咏出城去了军营,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他李璋只是尽忠职守,只是觉得这个事情该与皇帝报告一下,还能有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

“臣并无他意……”李璋答道。

赵曙打量着李璋,他这个皇帝也闹不懂,李璋又要来说这件事,又一问三不知的,三缄其口……那这李璋是个什么意思?

“你是想说,那狄咏致仕之后,想入军伍带兵?想以军功再入朝堂?”赵曙就是有这个自信,也不是自信,因为大宋朝几代皇帝了,就从来没有发生过所谓大臣带兵谋反的事。

那些武将武夫的,压根就不在朝堂大夫与皇帝的视线里……

再说,狄咏已然致仕了,就不是枢密使了,也就调不动兵马了,而且就算狄咏是枢密使,他狄咏不经过皇帝与宰相们,也不可能调得动兵马,更别说京畿兵马。

调动兵**手续,复杂无比,得皇帝下令,得宰相审核,命令才有效,才能到枢密院,枢密院里还有欧阳修等同知枢密院使,得反复确定命令,再取虎符,有了虎符大印,才能拿着调动文书到军营合并虎符,军将才会得令调动。

特别是京畿禁军,这一套程序格外严格。狄咏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整个流程。

哪怕是边境战事,那也得皇帝与中书门下委派一个文官,还得有一道正儿八经的命令,枢密院也得有命令下去,才能让这个文官全权负责某一地战事……ωωw.

所以,赵曙压根就没有往其他方向去想。

所以赵曙猜想也合理,猜想狄咏是不是还想与原来一样,以军功再归朝堂。

李璋答了一语:“回禀陛下,边镇并无战事……”

赵曙点着头:“那就随他去吧,朕知道了……”

李璋终于算是松了一口气,他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话,就是那句“朕知道了”,因为以往与仁宗禀告什么事情,仁宗都是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