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很不解(1 / 4)

榷场,在宁夏府西南边,西北边是贺兰山,西南边就是入河西的通道。

榷场也是狄咏要视察的地方,这里看起来就和谐多了,虽然也有不少军汉,但人来人往,并无什么肃杀之气。

党项人,拖着整车的羊皮,来换整车的粮食。

糜子,小米,麦子,乃至也有稻谷……这些东西会养活很大一部分迁往河西的党项人。

而这些羊皮,到得中原,也会让宋的商人盆满钵满,为什么羊皮这么值钱?这里面还要说一个小知识点,那就是古人御寒,其实办法很少。

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棉花这种农作物的,也就是说没有棉衣可以穿,棉花是在宋元时代慢慢传入。

那古代人靠什么御寒呢?丝绸的御寒能力是不能指望的,植物里,主要靠麻布,就是一种植物根茎的表皮,跟**大麻同属的植物,大麻最早大规模种植,就是用来生产麻绳的。

其次,自然就是动物毛皮,其他动物的毛皮获取较难,唯有羊毛皮,可以大规模获取,而且御寒效果极佳,羊毛也可以用来纺纱制布……

所以,古代中国,唐宋之前,汉字里,只有这个“绵”字,也就是绵羊的绵,当官发福利也发绵。直到宋元之后,才有了“木”字旁的这个“棉”,棉花的棉。炮与砲这个字,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了火炮,才有了这个“炮”字。ωωw.

棉花这种农作物的传入,对中国的改变也是巨大的,御寒能力是其一。还有在战场上棉花也极为重要,甚至改变了甲胄的历史。

棉甲也因此诞生,到了元明时代,火枪已经开始大批量出现在中国的战场,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火枪已经是所有军队里的标配了,火枪破铁甲的能力极强(这与古代钢铁的生产技术有关,较脆),所以铁甲慢慢跟不上时代了,在淘汰的边缘。

棉甲就应运而生,把棉花,加水,反复拍打,晾干再添加棉花拍打,把柔软的棉花拍打成木板一般,把其中纤维紧密在一起,再内衬金属甲片,如此制作成甲胄,既能保暖防寒,又对火枪弹丸与箭矢的防御力提升极大,棉甲从此就代替了铁甲。(后世某一类型的防弹衣,其实也是这种原理,凯夫拉纤维。)

(这也是影视剧里,唐宋以前,都是浑身铁甲,到得明清时候,看不到那种全身金属光泽甲胄的原因,特别辫子戏里,甲胄都变成了白色,一个一个的铜铆钉在外,白色就是棉甲,铆钉固定的就是内衬的金属甲片。)

狄咏想得这么多,无外乎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