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三冗第一战(五)(3 / 5)

北宋大法官 南希北庆 1661 字 12个月前

,关于裁军一事,司马学士曾有过非常独到的见解。但又表示非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冗兵之祸,源于土地兼并,百姓只能入伍为生,若是贸然裁军,士兵失去生计,恐聚集为贼,故此要解决冗兵之祸,首先要解决土地兼并。”

司马光铁青着脸,大概也猜到王安石要说什么。

赵顼急急问道:“如今解决土地兼并一事?”

王安石立刻道:“百姓失去土地,十有八九是因为天灾,亦或者青黄不接之时,只能借钱度日,可是民间高利泛滥。那陈光之所以前去告状,不是因为拖欠、克扣军饷,而是被高利贷逼得无路可走。

若要从根源解决此事,必然是先遏制住高利贷,如此才能使得百姓保住田地。而朝廷之前颁布诸多法令,欲求扼制,但仍然无济于事,证明司法是难以扼制高利贷,臣建议朝廷设立一个官署,专门低息放贷给青黄不接的百姓。

如此一来,是既可以帮助百姓,又能够增加国库收入。到底此案是源于财政,而非是军政,若因财政,而贸然裁军,可能会舍本逐末,如果财政得以恢复,便可一举两得,此乃治本之法。”

赵顼听得是频频点头道:“卿言之有理。”

吕惠卿等人也是纷纷附议。

此话一出,保守派的脸色瞬间充满怒气。

就知道这厮要借题发挥。

虽然关于青苗法,私下已经争辩无数回,但是王安石还是第一次在这种大会,正式提出青苗法。

文彦博一看双方又都蠢蠢欲动,担心话题又转移到青苗法头上,于是抢先道:“且不论此法是否可行,但恢复财政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河中府的局势,岌岌可危,这远水解不了近渴。”

王安石反驳道:“但也不能病急乱投医,而是要对症下药,财政问题,就应该解决财政,而不是头疼医脚。”

文彦博当即反驳道:“这怎是头疼医脚,目前财政负担不起,就理应削减支出,百姓尚知其理。至于说裁军风险,仁宗朝时期的裁军,亦有人担忧士兵聚集为贼,但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

王安石道:“虽然当时没有发生,但不代表此时不会发生,再者说,为何会形成冗兵之祸,不就是因为土地兼并所至吗?若不解决土地兼并,只怕募兵之快要胜于裁军啊!”

富弼突然站出来道:“陛下,依老臣之见,王学士与文中丞都言之有理,且二者并不冲突,何不双管齐下,二法并用。”

此话一出,一个惊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