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华殿经筵?孤不去!(3 / 4)

给时间来验证了。

此时的朱翊钧正歪歪扭扭的画着改进火器的图纸。

明代的战争中,火器已经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三大营里面的神机营,就配备了大量的火器。

但此时迅雷铳,三眼铳,密鲁铳等火铳还是非常的落后,它们在前枪管进行装填火药,在装填火药的时候需要将火药压进枪膛。而且火铳的重量很大,安装起来极为的困难,连射之后的炮管温度极高,有炸膛的危险。

由于以上的种种缺陷,火铳在大明的军队中虽然一直被装备,但并没有大规模普及。

而朱翊镠也粗通一些火器理论,虽然机枪**等**限制于时代无法被制造,但是将火铳往前推进一个阶段还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火铳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燧发枪时代。

令朱翊镠印象深刻的便是那本《军器图说》了。

毕懋康设计了一种撞击式的燧发枪。

先扣动扳机,再下压龙头,由于配备的弹簧具有储蓄势能的作用,所以能量转化令燧石与火门相摩擦,摩擦出火星就可引燃火药。

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和效率,以前的连续射击需要三人,先由最前面的士卒进行射击,射击完毕之后退至最后装填火药,再由第二名士卒进行射击,射击完毕再由第三名士卒射击,三个人轮番射击装弹。

这种三段击最初由沐英发明,倭国的织田信长也曾靠此战术数次击败强敌,德意志的腓列特大帝更是以此夺取了意大利。

但与新式燧发枪相比,理论上使用火铳的三段击多耗费了三倍的兵力。

再加上制造火器的成本,训练士卒的成本,二者相比较,高下立判。

朱翊镠想着,就算是自己输了,被自己的皇兄朱翊钧赐死,也要留下些什么。

若是能将这种新式燧发枪制造出来,并且在军中普及,之后的大明定然不会再像历史上一样内外交困。

“殿下。”高兴安敲了敲门,走了进来。

“何事?”朱翊镠头也不抬,自顾自的画着新式燧发枪的装配图。

“娘娘让奴婢给您传个话,明日要殿下参加经筵。”高兴安低着头说道。

“经筵?”朱翊镠抬起头来,“皇兄可去?”

“娘娘说皇上身体欠安,但是经筵之例不可轻废,要让殿下替皇上前去文华殿。”高兴安说道。

朱翊镠的眉头紧锁,自己的母亲不来告诉自己这件事,反而是让高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