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作奸犯科者,杀!(3 / 4)

凡是内臣都不许读书识字。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铸铁牌立在宫门,上面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但是这并没有断绝太监进入大明**的路。

明成祖朱棣在起兵靖难之时,多依靠建文帝宫廷中太监的帮助,所以在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开始重用太监,派遣太监担任诸多重要的职务。

等到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他在宫廷里设置了内书堂,让大学士作为老师教导太监读书识字,从此也开启了太监知识化的道路,这也为太监们的参政铺平了又一条路。

同时明宣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全国要冲地区设置了镇守中官,也就是将太监派遣的地方监督军事,获得军权。

此后的明英宗,景泰帝,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这一百余年里镇守中官就变成了地方上常设的与巡抚总督并立的三堂之一。

明世宗继位之后才罢撤了天下的镇守中官,但仍旧保留了凤阳、南京的守备太监。

而太监全面参政也成为了惯例和定制。

让太监全面参政影响中央和地方,虽然有利于君主加强集权,但是对朝廷官员制度的破坏,对世风的影响,对民间百姓的掠夺,比起来代价就很大了。

太监的权力究其本质就是来源自皇帝本人,对于太监来说,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就相当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权势与地位。

所以他们不得不对皇帝忠心耿耿。

毕竟太监有很多个,皇帝不高兴了随时可以替换掉。而且太监就像是皇帝的一把利刃,随时准备“揣摩圣意”,按照皇帝的心思和旨意去对付那些想要分割皇帝权力的臣子们。

而且对于明代的皇帝来说,一旦事情严重化,为了平息文官集团的愤怒,太监又会被第一时间扔出来,来承担天下人的唾骂,自身的形象也丝毫无损。经过这一番折腾,文官势力被压制,皇帝也展现了自己的权威,太监没了就再换一个,如此一来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一个问题,明代后期虽然出现了许多的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但是他们的权力从来没有脱离过皇权。他们的一切作为,皇帝都看在眼中,甚至可以认为这些都是皇帝默许的行为。

所以说用太监有这么多的优势,明代的皇帝偏向于重用太监也无可厚非。

但这些皇帝大都只专注自己手中的权力,完全不管百姓与国家的死活。M.

这样的国家如何不混乱?

此时的孝陵卫没有多少人,所以